心脏图书:经典图书示例

不同人群中的心脏疾病
在过去十年中 心血管疾病(cardiac vascular disease CVD)已成为全球单一的最大的死 亡原因。在 2004 年 心血管疾病造成大约 1700 万人死亡 并导致1 亿5100 万伤残调整 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 DALYs)损 失 约占该年总死亡人数的30%和总伤残调整 生命年损失的14% [1] 。正如20 世纪的许多高 收入国家那样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心血 管疾病患病率正以惊人的速度增加 而且这种 变化正在加速[2] 。2001 年 全球由冠心病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导致死亡的人数 和伤残调整生命年损失分别有75% 和82% 发 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2]
本章将回顾以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 率变化为基础的流行病学转变的特征 并评估 在世界不同地区发生的这一转变。随后概述 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和行为在当前 的负担 以及它们在不同地区的变化和发展趋 势。之后一节将评论心血管疾病造成的经济 影响和降低其成本效益比的各种策略。本章 结尾将讨论世界各地区因心血管疾病负担日 益增长造成的各种挑战 以及面对这一全球性 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案。
不同人群中的心脏疾病 负担的转变
目前心血管疾病是除撒哈拉沙漠以南的 非洲外所有发展中地区45 岁以上人口的主要 死因。 1990 年至 2001 年 在低收入和中等收 入国家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占全部死亡 的比例从 26% 上升到 28% 反映出了流行病 学转变的快速步伐(图1-1)。在世界银行定义 的六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地区 心血管疾病的负担存在着巨大差异(图1-2) 心血管疾病死 亡占全部死亡的比例在东欧高达 58% 在撒哈 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仅有 10%。 与之相比 在高收入国家则为 38%。
不同人群中的心脏疾病 流行病学转变
在大部分有记录的历史里 人类一直生活在瘟疫和饥荒的状 态中。在20 世纪以前几乎在世界的任何地方 传染性疾病和营 养不良都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在这种情况下 伴随着较高的婴 儿和儿童死亡率 导致当时的平均期望寿命大约为30 岁。但之 后主要是由于营养状况以及公共卫生措施的改善 传染性疾病和 营养不良得以减少 平均期望寿命则显著地增加。寿命的增加和 吸烟、高脂肪饮食以及其他慢性疾病危险因素造成的影响 现在 已经结合在一起 使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在大多数国家成为导致死 亡的最主要原因。这些变化开始于高收入国家 当其逐渐蔓延到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后 全球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已随之上 升。但就绝对数量而言 在发达国家中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 人数仍是发展中国家的四到五倍。
心血管疾病负担在全球的总体增长及其在不同地区呈现的 不同模式部分源于流行病学转变。流行病学转变包括四个基本 阶段(表1-1) [3 4] :瘟疫和饥荒 流行性疾病退却 退行性和人为 疾病 迟发性退行性疾病。在 19 世纪至 20 世纪 这些阶段的变 迁已使死亡原因急剧的改变 由第一阶段的传染性疾病和营养不 良变为第三和第四阶段的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尽管在低收入和 中等收入国家 通过瘟疫和饥荒这一阶段的转变时间更晚 但是 变化速度更加迅速 这很大程度上是低成本的农业技术进步和公 共卫生体系改善的转换的驱动所致。
瘟疫和饥荒阶段是第一阶段 特点是死亡原因以传染性 疾病和营养不良为主 心血管疾病少见 仅占死因的 10% 以 下 并以风湿性心脏病及其他感染和营养不良造成的心肌病 为主要类型。
在流行性疾病退却阶段 随着公共卫生体系、清洁水供应的 出现以及粮食生产、分配的改善 传染性疾病和营养不良造成的 死亡迅速减少 人均收入和期望寿命得以增加。这些方面的进步 反过来也增加了工人的平均生产力 更进一步改善了经济状况。 这一阶段最具特征性的变化是婴儿和儿童的死亡率急剧下降和 期望寿命的大幅度增加。风湿性心瓣膜病、高血压、卒中是最常 见的心血管疾病。冠心病的患病率常比卒中更低 心血管疾病占 总死亡原因的10% ~35%。
在退行性和人为疾病阶段 经济环境的持续改善 结合城市 化和工作相关活动性质的根本转变 导致饮食、活动和行为方式 如吸烟等生活方式发生戏剧化的转变。高饱和脂肪食物的摄入 增加及体力活动的减少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增加。在这个 阶段 冠心病和卒中占主导地位 所有死亡中的 35% ~ 65% 与心 血管疾病有关。冠心病与卒中的比例通常为 2 ∶ 1 ~3 ∶ 1。
在迟发性退行性疾病阶段 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仍然是致残和 致死的主要原因 心血管疾病占所有死亡的 25% ~ 40%。然而 得益于预防策略(如戒烟方案和有效的血压控制)的实施 医院 急症的管理(包括使用冠心病监护病房)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如 侵入性血运重建) 经年龄校正后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有所下降。 而危险生活方式及危险因素的减少可能对降低经年龄校正后的 死亡率贡献更大。许多情况下 这是公共卫生和社区卫生保健共 同努力的结果。另外 社会的世俗化趋势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例 如 在发达国家由于全年都能充分供应新鲜果蔬 导致了它们的 消费量增加 这可能在有效的药物治疗广泛使用之前即有助于减 少人群的平均胆固醇水平。这个阶段冠心病、卒中和充血性心力 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类型 在所有的区域冠心病仍是显著 的、较多的死亡原因。因为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率的上升所导致 的寿命的延长 使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数量明显增加。然 而 日本和葡萄牙在这一转变中是一个例外 其冠心病占总死亡 的比例从未超过卒中。在发达国家中 心血管疾病转变的更深层 特征是:在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阶层中 这类转变往往较早发生; 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阶层则存在滞后。
不同人群中的心脏疾病 是否存在第五阶段:缺乏运动和肥胖的时代?
某些危险生活方式和危险因素令人不安的发展趋势 可能预 示着一个新的流行病学转变阶段———缺乏运动和肥胖的时代[5] 。 在工业化世界的许多地方 体力活动持续减少 而总热量的摄入 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 导致超重和肥胖的流行。随之而来的是 2 型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发病率增加 这种趋势在儿童中 尤其明显[6 7] 。这些变化是随着其他危险行为或危险因素(如吸 烟等)所取得的改善已经减慢时发生的。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 去 那么发达国家在过去几十年里已经降低了的经年龄校正后的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曲线将会变得平坦 甚至在未来的几年转而上 升。经年龄校正后的卒中死亡率尤其适用这种趋势。即便是在 发展中国家 肥胖的增加也值得关注。据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 五分之一的中国人超重或者肥胖[8] 。另一项新的数据表明 多达 40% 的南非妇女可能超重。
不同人群中的心脏疾病 美国的流行病学转变
像其他高收入国家一样 美国已经经历了流行病学转变的四 个阶段 并可能正在进入第五阶段。根据已知的大量经济、社会、 人口统计学和卫生保健的数据(表 1-2) 美国可作为其他国家流 行病学转变的有用参考。
不同人群中的心脏疾病 瘟疫和饥荒阶段(1900 年之前)
像其他国家和地区一样 美国也是首先经历了瘟疫和饥荒。 在 1620 年11 月到达“新世界”的“朝圣者”中 大约有一半因为 传染性疾病和营养不良而没有活过第二年春天。另外 新移民 从欧洲带来的传染性疾病也给当地土著造成了巨大影响。在 19 世纪末 美国仍然是以农业经济为主 超过 60% 的人口生活 在农村。到 1900 年 男性的期望寿命已经增加到了 47.8 岁 女 性则为 50.7 岁。传染性疾病———主要是结核、肺炎和痢疾———造成了比其他原因更多的死亡。心血管疾病在所有死亡原因中 的比例不到 10% 。烟草制品尚在大部分人的经济承受能力 之外。
不同人群中的心脏疾病 流行性疾病退却阶段(1900—1930 年)
在 20 世纪早期 工业化的步伐在加速。到 1920 年 城市人 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到1930 年 有56% 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 心或者周边地区。从农村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到城市以工业为 基础的经济变迁中 出现了一系列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生活方式 或危险因素。世纪之交出现的铁路网络使食物从农场运输到城 市成为可能。但是由于当时火车上没有冷藏设备 新鲜蔬菜和水 果等容易腐烂的食品不宜运输 而谷类和家畜则可以。随之而来 的结果就是新鲜水果和蔬菜的消费量下降了 而肉类和加工过的 谷物的消费量则增加。另外 工厂制造的卷烟更易携带且更多人 能消费得起。
到 1900 年 出现了公共卫生雏形设施; 40 个州设立了卫生部 门 许多较大的城镇开展了致力于改善供水和排水系统的主要市 政工程项目。用氯对市政供水进行消毒已经广泛应用 在食品加 工中引入了巴氏灭菌法等方法。 1910 年的 Flexner 报告 对当时 美国和加拿大的医学教育质量做了详细调查 这是有组织地改进 卫生保健人员素质的第一步。这些措施随同其他一些公共卫生 状况的变化 使得传染性疾病死亡率在整个世纪都急剧下降。传 染性疾病的死亡率由 1900 年的约 800/10 万显著下降至 1930 年 的约 340/10 万。在 1900 年到 1930 年间 人口期望寿命提高到 男性 57. 8 岁和女性 61.1 岁。经年龄校正后的心血管疾病死亡 率 从 1900 年的稍高于 300/10 万稳步上升至约 390/10 万。这一增长主要是由于冠心病发病率的迅速上升所致。
不同人群中的心脏疾病 退行性和人为疾病阶段(1930—1965 年)
到了 20 世纪中叶 美国主要以工业经济为主 64% 的人口 居住在城市或市郊。随着机械化和城市化的继续推进 人们的 活动量明显下降了。吸烟的流行 是造成早死和慢性疾病的主 要原因之一 1955 年成年男性的吸烟率达到最高峰为 57% 而 女性在 10 年后达到最高峰为 34% [9] 。每年因传染性疾病导致 的死亡下降至不到 50/10 万 而人口期望寿命上升至约 70 岁。 然而 大约 52% 的男性和 34% 的女性是吸烟者 脂肪(许多为饱 和脂肪)摄入量占总热量的 41% 。经年龄校正的冠心病死亡率 达到最高值 约为 225/10 万。卒中的发病率也较高 为 75/10 万。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医疗工业 的发展。这种发展仅部分是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的增长推动的。在个人领域 工会的发展推动 了个人健康保险的发展。事实上 到 20 世纪 50 年代末 超过三 分之二的美国就业人口有各种形式的个人保险。此外 联邦政 府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随着联邦基金 (1948 年 Hill-Burton 法 案)的增加 更多的医院建立起来 可以处理慢性疾病的急性表 现。 1966 年建立的两个主要联邦保险项目 Medicare 和 Medicaid 保障了贫困者和老年人享有医疗护理的权利。第二次世 界大战期间医学科学的成就极大地促进了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建 立 不仅促进了健康相关领域的研究 而且通过经济支持全职医 学院校教师队伍的建立 实现医学教育的转化。
不同人群中的心脏疾病 迟发性退行性疾病阶段(1965—2000 年)
经年龄校正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下降始于 20 世纪 60 年 代中期 从那时起经年龄校正的卒中和冠心病死亡率开始实质性 地下降(图 1-3)。这种降低发生在白人和黑人 男性和女性的各 个年龄组中。经年龄校正的冠心病死亡率每年大约下降 2% 卒 中的死亡率在 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中每年下降 3%。到了 21 世纪初 国家已完全实现工业化 仅有 2% 的人口从事与农业 相关的工作 人均 GDP 接近 37 800 美元。表 1-3 列出了 2005 年 即可获得统计数据的最近年份的心血管疾病概况。
两个显著的进步促成了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下降:新的治疗 方法以及针对心血管疾病及其潜在危险因素的预防措施[10] 。曾 经被认为先进的治疗措施 包括建立急诊医疗体系 冠心病监护 室 以及新的诊断和治疗技术 如超声心动图、心导管术、血管成 形术、旁路手术、心脏起搏器和除颤器植入术的广泛使用 现在都 已成为标准治疗。药物开发的进展 也主要对急性和慢性预后产 生了有益的影响。改善心肌梗死急性期治疗的努力 导致了挽救 生命的药物如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 疗、溶栓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 抑制剂 及其他药物的应用 (见第 49和 55 章)。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老”药———阿司匹林也 可减少急性或继发性冠脉事件的死亡风险。低成本高血压药物 的治疗(见第 46 章)和强效降胆固醇药物如他汀类药物的发展 减少了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 同样为一级和二级预防作出了重 大贡献(见第 47和 49 章)。
与这些进展相呼应 公共卫生运动将某些行为可增加患心血 管疾病的风险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能减少患病风险的信息传递 给公众。与此相关的一个成功的例子就是戒烟。在 1955 年 57% 的男性吸烟 而现在为 23%。在女性中这一比例由 1965 年 的高达 34% 降至目前的 18.5%。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的针对高 血压的运动使之检出和治疗都得到了明显改善。这种干预可能 对卒中发病率有着即时和深远的影响 并对冠心病发病率产生更微妙的影响。类似的公共卫生信息是关于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 脂肪摄入占总热量的百分比从 1965 年的约 45% 降至 1995 年的 34% 人群胆固醇平均水平从 20 世纪 60 年代初的 220mg/dl 下 降至 2002 年的 203mg/ dl[11]
迟发性退行性疾病阶段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首次发生心血管 疾病事件或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年龄在稳步升高。尽管经年龄校 正后的死亡率下降了 但是由于人口的老龄化 心血管疾病仍然 是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男性出生时的期望寿命达到 74.8 岁 女性达到 80.1 岁 65 岁剩余期望寿命男性为 16.8 年 女性为 19.8 年。心血管疾病依旧是病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但与 20 世 纪中叶相比较 其更主要累及的是年老人群。
不同人群中的心脏疾病 缺乏运动和肥胖阶段
超重和肥胖正以令人担忧的速度增加 而仅有少数人能达到 推荐活动量的最低限 这将导致未来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发病增 加。儿童肥胖和缺乏运动使患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年轻人群剧 增[6 7] 。幸运的是 尽管在 21 世纪第一个 10 年里肥胖率仍然高 达 34% 但在成年人中肥胖增加的趋势正逐渐变缓[12] 。高血压 的检出率和治疗率已趋于稳定[13] 。吸烟率的下降势头也已趋 平 目前有约 20% 的成年人是吸烟者[14] 。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和 危险因素的恼人变化可能减缓心血管疾病的下降趋势 如不加以 预防 甚至可能会在未来增加经年龄调整后的心血管疾病发病 率。然而 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似乎可以抵消肥胖和糖尿病升高 的影响。例如 胆固醇水平正在持续下降。总体而言 在这 10 年 中 经年龄调整后的死亡率每年继续下降约 3% 从 342/10 万降 至263/10 万。
不同人群中的心脏疾病 目前全球心血管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
目前正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类似于美国曾经历的流行病学转 变。但是 由于不同地区在转变程度上的不一致 导致疾病负担 产生了巨大的差异。我们首先回顾高收入国家与美国相似的流 行病学转变 之后介绍某些高收入地区所经历的在某种程度上并 不一致的历程。最后 由于数据的局限 仅能概括地描述低收入 和中等收入国家的流行病学转变情况。
不同人群中的心脏疾病 高收入国家
约9 亿 4000 万人(占世界总人口数的 15%)生活在高收入 国家 包括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新西兰 日本和欧盟国家。大 多数国家所经历的流行病学转变趋势与美国相似 即 20 世纪 60 年代之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和死亡率上升 而之后的 40 年则 下降。冠心病是主要的心血管疾病 往往是脑卒中的 2 ~ 5 倍。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两个国家是例外。在葡萄牙 无论男性还是女 性的卒中发病率均比冠心病要高。日本也是如此 卒中比冠心病 导致了更多死亡。但这两个国家的转变模式似乎也向其他高收 入国家看齐 即卒中的下降趋势比冠心病更为迅速。
在高收入国家 尽管整体上心血管疾病的负担在增加 但经 年龄调整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正在下降 这主要是由卒中发生 的大幅减少所致。经年龄调整后的死亡率下降主要是因为采取 了预防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 以及治疗措施防止疾病在急性表现 (尤其是卒中或心肌梗死)时发生死亡 这些干预延长了心血管 疾病发病后的生存时间。因此 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平均年龄不断 攀升 并影响了大量的退休人群。在高收入国家约 80% 的死亡 发生在 60 岁以上人群 而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则为 42%[2] 。从 1990 年到 2020 年 发展中国家因冠心病引起的死亡 预计在男性中将增加1 37% 在女性中将增加 120%[15] 。然而 在不同人群中 心血管疾病负担的严重程度仍有明显差异。
西欧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与美国类似。然而 在西欧国家之 间发病率的绝对值有三倍的差别 冠心病和卒中的发病率从北至 南具有明显的由高到低的梯度变化。在欧洲高收入国家 心血管 发病率最高的是芬兰 爱尔兰和苏格兰(比中位数的比率高出 2 ~ 3 倍)。尽管冠心病的死亡率仍然很高 但在过去的 30 年中芬兰 工作年龄的男性人口的冠心病死亡率已下降了近 80% 从 1967 年的 508/10 万降至 2003 年的 126/10 万。一个被称为“芬兰的 成功”的计划为此作出了贡献 包括在 1989—1999 年之间男性和 女性的冠心病死亡率下降了 40% 以上。苏格兰政府也正在采取 措施降低冠心病死亡率 包括从 2006 年春季起在全部封闭式场 所禁止吸烟。欧洲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最低的是法国、西班牙和意 大利等地中海国家 其男女经年龄调整后的冠心病死亡率分别为 不到 125/10 万和 40/10 万[16] 。虽然脑卒中和冠心病的发病率在 欧洲北部更高 但冠心病的差距更大。例如 芬兰男性比西班牙 男性冠心病发病率高 222% 以上 而卒中的发病率只高 21%。加 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与美国类似。自 20 世纪 70 年代初开始的冠心病和卒中发病率的迅速下降 已经标 志着高收入国家正在流行病学转变的第四阶段 即进入迟发性退 行性疾病阶段。然而 在这些国家中 肥胖率的迅速增加 似乎预 示着其中很多国家可能正进入第五个阶段。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的持续下降 至少有一部分应归因为心血管疾病治疗技术的进 步。
不同人群中的心脏疾病 日本
这个国家在高收入国家中是独特的。在 20 世纪初传染性疾 病的发病率下降 卒中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到了 20 世纪中叶 卒 中发病率已经成为世界最高。但是 日本的冠心病发病率并没有 像其他工业化国家一样急剧上升 并一直保持低于其他工业化国 家。总体而言 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自 1960 年以来已下降了 60% 主要是因为经年龄调整后卒中发病率的下降。日本人的期望寿 命目前是全世界最高的 女性为 86 岁 男性为 79 岁。日本和其 他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这种差异可能部分源于遗传因素 但是更加 可能的是 以鱼类和植物为主的低脂饮食和由此产生的低胆固醇 水平可能起了更重要的作用。但正如众多国家一样 日本的饮食 习惯正在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以来 胆固醇 水平逐步增加。一项分析饮食和胆固醇水平的研究发现日本农 村男性队列中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明显减少 从 1958 年的 84% 降至 1999 年的 62% 而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急剧增加 蛋白质 从 11% 增至 18% 脂肪从 5% 增至 20% [17] 。尽管这一人群中胆 固醇平均水平从 152. 5mg/dl 上升到 194. 2mg/dl 但冠状动脉疾 病的发病率仍较低。然而 这种情况可能会改变 因为从饮食改 变到冠心病事件明显表现之前 似乎有一个漫长的滞后期。
不同人群中的心脏疾病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世界银行根据地理位置和收入水平将各国进行地区分类。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被分为六个地区———东亚和太平洋地区、 (东部)欧洲和中亚地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中东和北非地 区、南亚地区和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但高收入国家没有在 地域上作区分。例如 据世界银行的定义 欧洲和中亚地区是由 东欧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组成 但相对富裕的西欧国家则是 高收入地区的一部分。明显的成本和基础设施的局限导致大多 数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难以拥有完整的有代表性的人口统计 学调查、生命登记或疾病登记制度。因此 我们重点回顾人口众 多的国家以及一些可靠的数据。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六个地区在所处的流行病学转变 阶段上有高度的不一致性 每个地区的主要疾病率如图所示(图 1-4)。其中在心血管疾病死亡原因中卒中仍超过冠心病的两个 地区是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及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 (图 1-5)。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出现的转变更类似于日本 即卒中发病率相对 较高 而在非洲这可能反映出其在流行病学转变过程中正处于早 期阶段。在心血管疾病病残和死亡的其他原因中 高血压性心脏 病是最大的单一疾病 所占比例在中东和北非国家高达 11% 而 在南亚地区则低至 2%。
不同地区间疾病分布的差异可能是多种因素导致的。首先 如前所述 不同的国家处于流行病学转变的不同阶段。其次 文 化和(或)遗传因素的差异可能导致各地区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程 度的不同。例如 印度的人均乳制品消费(和饱和脂肪的消费) 高于中国 尽管这两个国家都在崛起。最后 一些地区存在某些 额外的竞争压力 如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的战争或感染性 疾病[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HIV/AIDS)]。
在许多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经年龄调整后的冠心病死亡 率正在增加。因为在发展中地区冠心病累及更为年轻的人群 死 亡人数的增加影响了劳动年龄人口。对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 流 行病学转变的严重程度与社会阶层梯度呈反向分布 即较低的社 会经济阶层成员的冠心病发病率最高 并且各种危险因素的水平 也最高[18] 。不幸的是 不同社会经济阶层在减少危险因素的过 程中并不遵循相同的趋势。与上游或中游的社会经济阶层相比 最低阶层群体掌握和运用危险因素和生活方式调整方面的信息 的可能性较少 也较难获得先进的治疗。因此 社会经济地位较 低阶层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是滞后的。
不同人群中的心脏疾病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
不同人群中的心脏疾病 人口统计学和社会学指标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the East Asia and Pacific region EAP)在 全球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地区中人口最多 约为19 亿。人均国民 总收入 1630 美元 从最高的泰国 2720 美元至最低的老挝 430 美 元不等[19] 。2004 年 全部卫生支出为人均 62 美元 占 GDP 的 4.4%。 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 大概占该地区人口的 70%。
该地区人口的期望寿命增长迅速。其中中国最为明显 人均 期望寿命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的 37 岁上升至 2000 年的71 岁。 这种上升伴随着庞大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移民的模式 城市的快速 现代化 人口老龄化 出生率降低 饮食结构改变 烟草使用增加 以及工作方式向非体力劳动转变。
不同人群中的心脏疾病 疾病负担
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全球疾病 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项目数据 2004 年在东亚和太 平洋地区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超过 440 万 包括约 120 万冠心病 死亡和 220 万脑血管疾病死亡[1] 。心绞痛和脑血管疾病的患病人 数分别为 820 万和 910 万。因心血管疾病引起的伤残调整生命年 损失 冠心病为 1180 万人年 脑血管疾病为 2420 万人年。 1950—1990 年 中国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占总死亡的百分比增加了 3 倍。
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卒中和冠心病是最主要的心血管疾病。 在中国 两者共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 60% ~ 77% [20] 。与北美和 欧洲相比 卒中是该地区大多数区域的最主要心血管疾病[21] 。就国家整体而言 中国似乎正处于流行病学转变中日本模式的第 二和第三阶段。在中国 35 ~ 64 岁男性中 卒中的死亡率是 217/10 万至 243/10 万 而冠心病的死亡率为 64/10 万至 106/10 万[20]
即便卒中的发病率较高 冠心病在东亚地区作为一个庞大并 日益沉重的负担正在显现。中国最大的死亡登记和分类研究数 据表明冠心病占心血管疾病总死亡的 13% ~ 22% 和全因死亡的 4% ~9% 城市中的百分比更高。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 2004 年 中国冠心病死亡约 400 000 人 新诊断病例 652 000 人[21] 。冠心 病经年龄调整后的死亡率男性为 80/10 万至 128/10 万 女性为 57/10 万至 98/10 万。城市高于农村(高 6 倍) 高收入地区高于 低收入地区 东北地区高于南方地区。
过去 20 年里冠心病在中国增长迅速。1984—1999 年 35 ~ 74 岁人群经年龄调整后的冠心病死亡率女性增加了 39% 男性 增加了 41%。 此外 冠心病的发病率以男性每年 2.7% 和女性每 年 1.2% 的速度增加。虽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但住院率却有 些偏低。大城市 2004 年急性心肌梗死占所有出院病例的 4.1% 在城镇和农村地区占 2.1% [21]
冠心病在太平洋岛屿造成负担的数据更是有限。然而 根据 从世界卫生组织 GBD 项目的估计表明 太平洋岛屿的年龄标化 冠心病死亡率超过中国至少 2 ~ 3 倍;冠心病年龄标化死亡率在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为 110/10 万 在萨摩亚为 125/10 万 而在瑙 鲁高达 181/10 万[1]